
小時候,你是否在路邊看到過推著自行車賣飲料和冰棍兒的人。只需一個木箱,里面放上冰塊,上面再蓋一層厚厚的棉被,就能留住那令人渴望的冰爽感覺,可謂是最樸素的“冰箱”了。
令人驚嘆的是,古人其實早已有了使用冰箱的習慣。不過,這種方法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,只能是貴族才享用得起。
屈原在《楚辭》中曾大贊冰鎮美酒的妙處:“挫糟凍飲,酎清涼些。”意思是:夏天可以把甜酒打去浮沫,然后予以冰鎮,人們喝起來口感清涼,十分舒適。這與我們如今喝“冷飲”的概念十分一致,不過那時并不叫冰箱,而稱之為冰鑒。
講到這里,一定要隆重地為大家介紹一下我,冰鑒中的極品——青銅冰鑒。
我現被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,是中國戰國時期的青銅酒器。我的主人是戰國時期曾國的國君曾侯乙,所以我還得名曾侯乙冰鑒。歷史上的曾國地處湖北地區,夏天酷熱難耐,食物不易儲藏。尤其是諸侯貴族們喜愛飲用的米酒,只要存放時間一長,就會因發酵過度而變味,我便是當時冰鎮米酒的最佳器皿,讓曾侯乙等貴族們可以在夏天享受到清涼的米酒。
我長76厘米,寬76厘米,高63.2厘米,造型為方形。環繞我的四面四個角,共裝飾有八個龍形耳。我的器身各處還飾有鏤雕、浮雕、勾連云紋和蟠螭紋,使我的樣子看上去精美而奢華。
我雖看上去渾然一體,實際上內部卻暗藏玄機,有著讓人稱奇的巧妙設計。我的結構分為內外兩層,是由一個方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的青銅套器,方尊缶置于方鑒內,其底部一側有兩個長方形榫眼,另一側有一個長方形榫眼,安裝時,把這三個榫眼與方鑒內底的三個彎鉤扣合,其中一個彎鉤的活動倒鉤自動倒下后,可把方壺固定在方鑒里而不晃動,制作十分巧妙。在我的尊缶內裝酒,鑒、缶壁之間的空間放置冰塊,就可以起到冰鎮食物的作用啦。同時,我也是當時祭祀中一種重要的禮器。
與我配套的還有一把長柄青銅勺,勺的長度足以探到尊缶內底,從缶中取酒非常方便,可以說是細節滿滿,“服務周到”。
如此外表華麗、體態厚重、結構精巧、工藝精美的我,為人們在炎炎夏日中帶來一絲涼意,誰能不愛呢?
點擊視頻>>>了解古代解暑科技
參考資料:
《國寶檔案》、《百家講壇》、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
點擊查看全文
查看更多評論